人工製造嘅「完美語言」,點解最終會輸畀一朵野花?
你有冇覺得,學外語真係好難?
背極都背唔晒嘅生字,搞唔明嘅文法,仲有各式各樣奇怪嘅發音。我哋費盡心力,就係希望可以同唔同文化背景嘅人交流,睇吓更大嘅世界。
呢個時候,你可能腦海會冒出一個念頭:如果世界上有種超級簡單、邏輯滿分、所有人一學就識嘅通用語言,咁就幾好呢?
你咪話,一百幾年前,仲真係有人將呢個諗法變成咗現實。佢就係「世界語」(Esperanto)。
佢嘅創立者係一位波蘭醫生,佢親眼目睹咗唔同語言嘅人因為誤解而產生嘅種種矛盾。於是,佢就想創立一種中立、易學嘅語言,嚟消除隔閡,連接世界。
呢個諗法聽落簡直完美無缺。世界語嘅文法規則據講一個下晝就學得識,詞彙大多源於歐洲語言,對好多人嚟講都非常友好。
然而,過咗一個幾世紀,呢個「完美嘅解決方案」卻幾乎無人問津,成為咗一個語言愛好者圈子裏面嘅小眾嗜好。
點解?
答案好簡單:因為佢就好似一朵精心設計嘅膠花。
完美,但冇香氣
想像一朵膠花。佢色彩鮮艷,造型完美,永不凋謝,亦都唔需要淋水施肥。由任何角度睇,佢都符合「花」嘅定義,甚至比真實嘅花更「標準」。
但你永遠都唔會愛上佢。
因為佢冇生命,冇靈魂。佢冇喺風雨中扎根泥土嘅故事,更冇辦法吸引蜂蝶嘅獨特香氣。
世界語,就係呢朵語言世界裏面嘅膠花。佢文法規整,邏輯清晰,剔除咗所有「唔規律」嘅麻煩。但語言,從來都唔止係一套冰冷嘅交換資訊工具。
語言真正嘅生命力,在於佢獨一無二嘅「氣味」——即係文化。
我哋點解要去學一門新嘅語言?
我哋學英文,唔單止係為咗睇得明使用說明書,更係想聽得明鍾意嘅英文歌詞,睇得明最新嘅荷里活大片,理解嗰種幽默同思維方式。
我哋學日文,係想親身去體驗動漫裏面嘅夏日祭,讀得明村上春樹文字裏面嗰份孤獨感,感受日本文化當中嘅匠人精神。
中文裏面嘅「江湖」、「緣分」、「煙火氣」,英文裏面嘅「Cozy」、「Mindfulness」,呢啲詞彙背後,都沉澱咗千百年嘅歷史、神話、習俗同生活方式。
呢個先係語言真正嘅魅力,係佢吸引我哋跨越重重困難去學習嘅「香氣」。
而世界語,呢朵喺實驗室裏面誕生嘅「完美之花」,偏偏缺少咗呢一切。佢冇承載一個民族嘅共同記憶,冇同佢共生嘅文學、音樂同電影,更冇喺街頭巷尾流傳嘅俏皮話同梗。
佢好完美,但佢冇味道。人們唔會為咗一件工具而狂熱,但會為咗一種文化而著迷。
我哋需要嘅唔係統一,而係連接
咁,嗰個「世界互通」嘅夢想係咪錯咗呢?
唔,夢想冇錯,只不過實現嘅方式需要升級。
我哋需要嘅唔係用一種「膠花」嚟取代全世界萬紫千紅、形態各異嘅「野花」,而係建造一座可以連接所有花園嘅橋樑。我哋唔應該為咗溝通嘅便利,而犧牲咗每種語言背後嗰獨一無二嘅文化同歷史。
喺過去,呢個似乎遙不可及。但係今日,科技正喺度令呢個夢想以一種更美妙嘅方式成為現實。
似 Lingogram 呢種工具,就係一個絕佳嘅例子。佢係一個內置咗AI翻譯嘅傾偈應用程式,等你用自己嘅母語,同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嘅人自由交流。
你用中文講出「煙火氣」,對方就即刻睇到最貼切嘅翻譯同解釋。你唔需要首先成為語言專家,就能夠直接感受到對方文化嘅原汁原味。
佢冇抹去每種語言獨特嘅「香氣」,反而等你能夠更直接、更輕鬆咁聞到另一朵花嘅芬芳。
呢個或者先係連接世界嘅更好方式:唔係消除差異,而係擁抱同理解每一個唔同。
畢竟,真正嘅溝通,始於我哋願意欣賞彼此嘅唔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