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你的泰國同事總是說「好」,卻沒有下文?
你是否也曾遇過這樣的情況?
你興致勃勃地向泰國同事或合作夥伴提出一份方案,對方則微笑點頭,禮貌地說了句「好」(ครับ/ค่ะ, krap/ka)。你心想,太棒了,事情搞定了!
結果,幾天過去了,專案卻毫無進展。你再次詢問,對方仍是一臉無辜的笑容。你開始懷疑人生:他們是在敷衍我嗎?還是根本沒聽懂?
別急著下結論。你可能不是遇到了「不靠譜」的員工,而是未能調整到正確的「文化頻道」。
溝通的真正密碼,藏在語言之外
我們常常以為,學好一門外語,就拿到了溝通的萬能鑰匙。但一位頂尖的跨文化顧問分享了一個洞見:語言只是溝通的表層,真正的密碼,藏在文化裡。
想像一下,溝通就像收聽電台。
你有一台頂級配備的收音機(你的語言能力),可以接收到各種訊號(單字和句子)。但如果你不知道對方在哪個「頻道」上廣播,你聽到的就永遠是沙沙的雜音,或者完全會錯意。
在泰國,這個核心的文化頻道,叫做 「เกรงใจ」 (Kreng Jai)。
這個詞很難直接翻譯,它融合了「體諒、客氣、不想麻煩別人、尊重」等多種含義。在這種文化氛圍下,直接拒絕或提出反對意見,被認為是非常不禮貌,甚至具有攻擊性的行為。
所以,當你的泰國同事說「好 (krap/ka)」時,在他們的「Kreng Jai」頻道裡,真正的意思是:
- 「我聽到了,收到了你的訊息。」 (這不代表我同意)
- 「我不想讓你沒面子,所以先禮貌性地回應你。」 (至於能不能做,我得回去再想想)
- 「我有一些顧慮,但現在不方便直接說出來。」
看到了嗎?你以為的「Yes」,其實只是一個「Message Received」。你們說的明明是同一種語言,卻彷彿活在兩個平行世界。
如何調整到正確的「文化頻道」?
那麼,怎麼才能打破這種「禮貌的沉默」,聽到真正的心聲呢?那位顧問分享了一個他為一家大型航空公司處理過的案例。
這家公司的外國高層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:他們反覆強調「我的辦公室大門永遠敞開」,但本地員工從不主動回饋問題。高層們覺得,是員工缺乏溝通意願。
但顧問一針見血地指出:問題不在員工,而在溝通方式。
對於深受「Kreng Jai」文化影響的員工來說,直接走進老闆辦公室「提意見」,是一種極大的冒險。他們害怕讓老闆丟臉,也擔心自己會惹上麻煩。
於是,顧問建立了一個匿名的回饋管道。員工可以把任何問題、擔憂或建議,透過這個安全的「樹洞」反映上來。顧問整理後,再統一向管理階層彙報。
結果呢?回饋如潮水般湧來。那些曾經被「沉默」掩蓋的問題,一個個都浮出了水面。
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三個簡單的調頻技巧:
-
學會「聽」沉默。 在泰國文化裡,沉默和猶豫不是「沒想法」,而是一個強烈的訊號,代表「這裡有問題,需要你來關注和解決」。當對方沉默時,你應該做的不是催促,而是創造一個更安全的環境,用更委婉的方式去了解他們的顧慮。
-
創造安全的「樹洞」。 與其要求員工「勇敢點」,不如為他們搭建一個安全的橋樑。無論是匿名信箱,還是指定一個中間人,關鍵是讓他們覺得表達真實想法是「零風險」的。
-
別只依賴一個資訊來源。 如果你只透過你的翻譯或秘書來了解情況,你得到的資訊很可能是被「過濾」和「美化」過的。主動走出去,和不同層級、不同部門的人建立聯繫,拼湊出完整的畫面。這才是真正地了解市場,而不是活在資訊繭房裡。
語言是起點,連結才是終點
說到底,學習一門語言的最終目的,不是為了在履歷上多加一行技能,而是為了與另一個世界的人,建立真實而深刻的連結。
僅僅掌握詞彙和語法,就像只學會了如何敲鍵盤,卻不知道如何上網。而理解文化,才是幫你接入網際網路、看到廣闊世界的那根網路線。
當然,在深入了解每一種文化之前,我們需要一個工具來開啟第一次對話。在過去,語言不通是最大的障礙,但現在,像 Intent 這樣的智慧聊天App,內建了強大的AI翻譯功能,可以讓你輕鬆地與世界任何角落的人開啟對話。它為你打破了最初的語言隔閡,讓你有很多機會去建立更廣泛的人脈,去親身感受那些無法從書本上學到的文化細節。
下一次,當你準備進入一個新市場,或與不同文化背景的夥伴合作時,請記住:
別只問「他們說了什麼?」,更要問「他們沒說出口的是什麼?」。
當你能聽懂沉默背後的語言時,你就掌握了跨文化溝通的真正藝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