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ntChat Logo
Blog
← Back to 中文(台灣) Blog
Language: 中文(台灣)

為什麼我學了10年英文,還是「啞巴」?

2025-08-13

為什麼我學了10年英文,還是「啞巴」?

你是不是也曾有過這樣的困惑:單字背了一大堆,文法規則倒背如流,但一到要開口說話時,大腦就瞬間一片空白?

我們總以為,學語言就像蓋房子,只要磚塊(單字)和設計圖(文法)足夠多,總有一天能建成高樓大廈。但現實是,很多人抱著滿倉庫的建材,卻始終站在一片空地上,不知所措。

問題出在哪裡?

今天,我想跟你分享一個更貼切的比喻:學語言,其實更像學游泳。

你永遠無法在岸上學會游泳

想像一下,你想學游泳。你買來了所有關於游泳技巧的書,從自由式到蝶式,研究水的浮力、手臂划水的角度、雙腿打水的頻率……你甚至能給別人講得頭頭是道。

但如果我問你:「那你現在會游泳了嗎?」

答案當然是「不會」。因為你從未下過水。

語言學習也是如此。我們很多人都是「理論的巨人,行動的矮子」。我們害怕犯錯,害怕發音不標準,害怕用錯詞,害怕被嘲笑。這種恐懼,就像站在泳池邊,害怕被水淹沒一樣。

但真相是:不下水,你永遠學不會游泳。不開口,你永遠學不會說話。

「優秀」的語言學習者,早就看透了這一點。他們不是比我們更聰明,而是比我們更早地領悟了游泳的訣竅。

游泳高手的「三心法」

1. 先跳下去,再想姿勢 (Be a Willing Guesser)

沒人第一次下水就能游出標準姿勢。大家都是從撲騰、掙扎、喝幾口水開始的。

語言高手的第一步,就是「敢猜」。當他們想表達一個意思,卻不知道確切的詞時,他們不會卡住不說。他們會嘗試用一個發音相似的詞,或者用英文的邏輯去「創造」一個詞,甚至加上手勢和表情。

結果呢?很多時候,對方竟然能聽懂!就算猜錯了,最多也就是笑一笑,換個方式再說一遍。這又有什麼大不了的?

記住:犯錯不是學習的障礙,而是學習本身。 敢於「瞎猜」,是讓你從岸上跳入水中的第一步。

2. 找到你想游過去的「對岸」 (Find Your Drive to Communicate)

你為什麼要學游泳?是為了好玩?為了健康?還是為了能在緊急情況下自救?

同樣,你為什麼要學外語?

如果你的目標只是「通過考試」或「背完這本單字書」,那你就像一個在泳池裡漫無目的漂浮的人,很容易感到疲憊和無聊。

但如果你的目標是:

  • 和那個你很欣賞的外國部落客無障礙交流。
  • 看懂你最愛球隊的現場採訪。
  • 獨自一人去異國旅行,和當地人交朋友。

這些具體、生動的目標,就是你想游過去的「對岸」。它會給你源源不斷的動力,讓你願意主動去溝通,去理解,去表達。當你有了強烈的溝通慾望時,那些所謂的「障礙」和「恐懼」都會顯得微不足道。

3. 感受水的流動,而不是死記硬背規則 (Attend to Form & Practice)

真正的游泳者,不是在腦子裡背誦「手臂要划120度」,而是在水中感受阻力,調整姿勢,讓身體和水流融為一體。

語言學習也是如此。與其死記硬背「這個時態後面要跟動詞的過去分詞」,不如在使用中去感受。

當你和別人交流時,你會下意識地模仿對方的表達方式,留意他們的用詞和句式。你會發現,有些說法聽起來就是更「道地」,更「自然」。這個「感受-模仿-調整」的過程,就是最高效的文法學習。

這就是所謂的「語感」,它不是憑空出現的,而是在一次次「撲騰」和「練習」中,身體自己記住的。

找一個安全的「淺水區」開始練習

看到這裡,你可能會說:「道理我都懂,但我還是怕啊!我該去哪裡練習呢?」

這就像一個游泳初學者,需要一個安全的「淺水區」,水不深,還有救生員在旁邊,可以放心地練習。

在過去,找到這樣的語言「淺水區」很難。但在今天,科技給了我們最好的禮物。

比如像 Lingogram 這樣的工具,它就像你的專屬語言「淺水區」。這是一個內建了AI翻譯的聊天App,你可以和世界各地的母語者輕鬆交流。當你不知道怎麼說時,AI可以立刻幫你,就像一位耐心的教練在你耳邊指導。你不用擔心犯錯會讓對方不耐煩,因為溝通始終是順暢的。

在這裡,你可以大膽地「猜」,盡情地「撲騰」,安全地建立你的自信和語感。


別再站在岸上羨慕那些在水裡暢游的人了。

學習語言的訣竅,從來不是找到一本更厚的文法書,而是改變你的心態——從一個「學習者」,變成一個「使用者」。

從今天起,忘掉那些讓你焦慮的規則和考試。找到你想去的「對岸」,然後,勇敢地跳下水吧。你會驚訝地發現,原來「游泳」並沒有那麼難,而且樂趣無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