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學一門「簡單」的外語,反而更容易掉坑裡?
我們都聽過這樣的建議:想學外語?選一個和你母語「沾親帶故」的,會輕鬆很多。
比方說,很多華人覺得日語很好入門,因為裡面有大量漢字。同樣地,一個會法語的人想學西班牙語或義大利語,聽起來也像是「簡單模式」,畢竟它們都源於拉丁語,像是失散多年的兄弟。
從表面上看,這確實是條捷徑。法語的「你好嗎?」是 Comment ça va?
,義大利語是 Come stai?
,西班牙語是 ¿Cómo estás?
。你看,是不是像一家人?單字和文法結構都有很多相似之處。
但今天,我想跟你分享一個反直覺的真相:有時候,正是這種「相似」,才是學習路上最大的陷阱。
最熟悉的陌生人
這種感覺,就像一個只會說國語的人去學粵語。
你看到「我今日好得閒」,每個字你都認識,連起來也能猜出大概意思。你覺得這太簡單了!但當你信心滿滿地開口,卻發現發音、語調,甚至一些詞的核心含義,都和國語天差地別。
這種「看得懂,但一開口就錯」的挫敗感,就是學習「親戚語言」時最大的坑。你以為你在走捷徑,實際上是在雷區裡跳舞。
這些語言裡的「假朋友」(False Friends)就是最大的地雷。它們看起來和你熟悉的詞一模一樣,意思卻完全不同。
舉個例子:
在法語裡,「顏色」(couleur)是陰性詞。一個法國人學西班牙語時,看到 color
這個詞,會想當然地認為它也是陰性。結果呢?color
在西班牙語裡是陽性。一個小小的錯誤,卻暴露了思維上的懶惰。
這種坑無處不在。你越是依賴母語的「經驗」,就越容易掉進去。你以為你在抄近路,其實是在南轅北轍。
真正的挑戰:不是記住,而是忘記
學習一門全新的、毫無關聯的語言(比方說中文和阿拉伯語),你會像一張白紙,虛心接受所有新規則。
但學習一門「親戚語言」,你最大的挑戰不是「記住新知識」,而是「忘記舊習慣」。
- 忘記你的肌肉記憶:法語的發音平緩,單字重音均勻。而義大利語和西班牙語則充滿了跳躍的節奏和重音,這對法國人來說,就像讓一個習慣了平地走路的人去跳探戈,渾身彆扭。
- 忘記你的文法直覺:你習慣了某種句子結構,就很難適應「親戚」的微小差異。這些差異雖小,卻是區分「本地人」和「外國人」的關鍵。
- 忘記你的理所當然:你不能再假設「這個詞應該就是這個意思吧?」。你必須像對待一個全新事物一樣,對每個細節保持敬畏和好奇。
如何避開這些「美麗的陷阱」?
那麼,我們該怎麼辦?放棄這條「捷徑」嗎?
當然不。正確的思路不是迴避,而是改變心態。
把這門新語言,當成一個「長得和你很像,但性格完全不同」的親戚來對待。
承認你們的血緣關係(相似的詞彙),但更要尊重他獨立的個性(獨特的發音、文法和文化內涵)。不要總想著「他應該跟我一樣」,而是去好奇「他為什麼會這樣?」
當你遇到困惑,比方說和一個西班牙朋友聊天,不確定某個詞的用法是否和法語一樣時,怎麼辦?猜嗎?
幸運的是,我們生活在一個可以用科技消除隔閡的時代。
與其在心裡默默糾結,不如直接借助工具。比方說像 Lingogram 這樣的聊天 App,它內建了即時 AI 翻譯。當你和外國朋友交流時,它能幫你瞬間跨越那些因「太相似」而產生的誤解,讓你能夠自信地溝通,同時又能從真實的對話中學習到最道地的用法。
最終,學習一門「親戚語言」的真正樂趣,不在於它有多「簡單」,而在於它能讓你更深刻地理解語言本身——它既有共通的根源,又在各自的土壤裡開出了多麼不同的美麗花朵。
放下「想當然」的傲慢,擁抱「原來如此」的謙遜。這趟旅程,才會真正變得輕鬆而迷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