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6歲,你夠格決定國家的未來嗎?德國人已經為此吵翻了
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覺?
大人總是在飯桌上討論著一些「大事」——房價、政策、國際關係。而你,身為一個年輕人,心裡明明有無數的想法,像是對環境議題的焦慮,對教育制度的不滿,但只要一開口,總會聽到一句「你還小,你不懂」。
彷彿有一條無形的界線,劃分了「大人」和「小孩」的疆界。線的這邊,是沒有權力過問的;線的那邊,則是理所當然的決策者。
那麼,這條界線到底應該劃在哪裡?是18歲、20歲,還是……16歲?
最近,德國人就在為這件事激烈地爭論:是否應該將投票年齡,從18歲降到16歲。
一場關於「家庭鑰匙」的爭吵
我們可以把一個國家想像成一個大家庭,把投票權想像成一把「家庭的鑰匙」。
過去,這把鑰匙只掌握在「家長們」(年長的公民)手裡。他們決定家裡的一切:裝潢風格(城市規劃)、水電開銷(公共預算),甚至冷氣開多少度(環境政策)。
而家裡的「孩子們」(年輕一代)雖然也住在這裡,未來幾十年都要生活在這裡,卻沒有鑰匙。他們只能被動接受家長的決定。
但現在,「孩子們」不幹了。
以「環保少女」葛莉塔.童貝里為代表的全球青少年,用行動證明了他們對「家裡」的未來有多在乎。他們走上街頭,呼籲關注氣候變遷——畢竟,如果「房子」未來會因為大人的決定而變得越來越熱,最難受的還是得在裡面住得最久的他們。
2019年的一項調查顯示,超過40%的德國年輕人對政治「非常感興趣」。他們不再是「政治冷感」的一代。
於是,一些開明的「家長」(像是德國的綠黨、社民黨)提議:「不如,我們把鑰匙也給16歲的孩子一份吧?他們既然這麼關心這個家,就該讓他們有份發言權。」
這個提議,立刻在「家庭會議」上炸開了鍋。
反對的「家長」憂心忡忡:「16歲?他們真的想清楚了嗎?會不會被人騙?會不會只顧著開派對(做出不負責任的投票),把家裡搞得一團糟?」
這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?這正是「你還小,你不懂」的升級版。
決定未來的權利,從來不是天經地義
有趣的是,歷史上,「誰有資格拿鑰匙」的標準一直在變。
在19世紀的德意志帝國,只有25歲以上的男性才有投票權,僅占總人口的20%。後來,女性也爭取到了這項權利。再後來,到了1970年,投票年齡從20歲降到了18歲。
你看,所謂的「成熟」,從來不是一個鐵定的生理標準,而是一個不斷演變的社會共識。
一位民主研究學者一針見血地指出:「投票權的問題,本質上是權力的鬥爭。」
那些支持降低年齡的政黨,當然希望贏得年輕人的選票。但更深層的意義在於,當一個社會開始討論「是否要給16歲的人投票權」時,它其實是在重新思考一個更根本的問題:
我們到底相不相信我們的下一代?
與其問「你準備好了嗎」,不如給他責任讓他準備
回到那個「家庭鑰匙」的比喻。
我們擔心的,是16歲的孩子拿到鑰匙後會濫用。但我們有沒有想過另一種可能?
正是因為你給了他鑰匙,他才開始真正學習如何承擔一個「家庭成員」的責任。
當他知道自己的一票可以影響社區的環境、學校的資源時,他才會更有動力去了解這些議題,去思考,去判斷。權利,催生了責任。信任,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。
所以,問題的關鍵或許不在於「16歲的人是否足夠成熟」,而是在於「我們是否願意透過賦予他們權利,來幫助他們變得更成熟」。
這場在德國發生的爭論,其實是全世界都在面對的課題。它所關乎的,不只是一張選票,更是我們如何看待未來,以及如何與創造未來的年輕人同行。
而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,理解遠方的聲音,參與世界的討論,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。幸運的是,科技正在打破隔閡。像是,像 Intent 這樣內建了AI翻譯的聊天工具,就能讓你輕鬆地與世界各地的朋友交流,無論是討論德國的投票權,還是分享你對未來的看法。
畢竟,未來不只屬於某一個國家或某一代人。當你能聽懂彼此,這個世界,才真正成為我們共同的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