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我們說話時,總把「他」當成預設選項?
你曾有過這種感覺嗎:這個世界,好像不是為你量身打造的?
想像一下,如果你是左撇子,但世界上所有的剪刀、書桌、開罐器,甚至是滑鼠,都是為右撇子設計的。你當然也能用,但總覺得有點彆扭、不順手。你感覺自己像個「例外」,需要去適應一個「預設」的規則。
其實,我們每天在用的語言,就像這個為右撇子設計的世界。
它有一個看不見的「預設設定」。
語言的「出廠設定」有點舊了
想一想看,當我們提到「醫生」、「律師」、「作家」、「程式設計師」這些詞的時候,你腦海裡浮現的第一個形象,是男性還是女性?
大多數情況下,我們預設是男性。如果是一位女性,我們常常需要特地加上一個「女」字,比如「女醫生」、「女程式設計師」。
反過來,我們卻很少說「男護士」或「男秘書」,因為在這些領域,預設的形象又變成了女性。
為什麼會這樣?
這不是誰的陰謀,只是因為我們的語言是一個非常古老的系統,它的「出廠設定」形成於幾百甚至幾千年前。在那些時代,社會分工非常明確,大部分公共角色由男性扮演。於是,語言就把「男性」設定成了描述人類職業和身份的「預設選項」。
「他」不僅代表男性,還常常被用來指代一個性別不明的人。就好像在系統裡,人 = 他
。而「她」,則成了一個需要特別標註的「選項B」。
這就像那些只為右撇子設計的剪刀一樣,不是存心要排斥誰,但它的確讓另一半人感到自己是「非主流」和「需要被額外說明」的。
語言不只描述世界,它在塑造世界
你可能會說:「這只是個習慣,有那麼重要嗎?」
很重要。因為語言不只是交流的工具,它還悄悄地塑造著我們的思維方式。我們用什麼樣的詞語,就決定了我們能看到什麼樣的世界。
如果我們的語言裡,代表力量、智慧和權威的詞語總是預設指向男性,那我們就會在潛意識裡,把這些特質更多地與男性關聯起來。女性的成就和存在,就變得模糊,甚至「不可見」。
這就像一張老舊的城市地圖,上面只畫著幾十年前的幾條主要幹道。用這張地圖,你當然也能找到路,但所有新建的社區、捷運和精彩的小巷,你都看不見。
我們的世界早就變了。女性和男性一樣,在各行各業發光發熱。我們的社會身份也遠比「他」或「她」要豐富得多。可我們的語言這張「地圖」,卻更新得太慢了。
替我們的語言做一次「系統升級」
那我們該怎麼辦?總不能把語言丟掉重來吧?
當然不用。我們不需要丟掉整個城市,只需要更新那張老地圖。
就像我們開始為左撇子設計專門的剪刀和工具一樣,我們也可以有意識地「升級」我們的語言工具,讓它更精準、更包容,能反映真實的世界。
1. 讓「不可見」的,變得可見。 當你知道對方是女性時,大方地使用「女演員」、「女老闆」或「女創辦人」這樣的詞。這不是在搞特殊,而是在確認和慶祝一個事實:是的,這些重要角色裡,有她們的身影。
2. 使用更包容的表達。 在不確定性別,或者想涵蓋所有人的時候,可以用更中性的詞。比如用「各位」或「大家」來代替「先生們」,用「消防員」、「醫護人員」來描繪一個群體。
這無關「政治正確」,這關乎「精準」。這就像把手機系統從iOS 10升級到iOS 17,不是為了趕時髦,而是為了讓它更好用、更強大,能跟上這個時代。
每一次我們選擇一個更包容的詞語,都是在為我們的思維「地圖」增添新的細節,讓那些曾經被忽略的角落,變得清晰可見。
跨越語言,看見更大的世界
當我們把目光從身邊投向世界,這種語言的「升級」就變得更加重要。
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時,我們不只在翻譯詞語,更是在跨越思維的邊界。你會發現,不同語言裡藏著完全不同的「預設設定」和看待世界的方式。
想要真正理解對方,光靠逐字翻譯是遠遠不夠的。我們需要一個能真正理解文化和語境的工具,幫助我們打破隔閡,建立真誠的連結。
這正是 Intent 這樣的工具存在的意義。它不只是一個聊天App,它的AI翻譯功能,能幫助你理解語言背後微妙的文化差異,讓你和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的人,都能進行有深度、有溫度的對話。
最終,無論是升級我們自己的母語,還是跨越國界去理解另一種語言,我們追求的都是同一件事:
用更開闊的視野,去看見一個更真實、更完整的世界。
而這一切,都可以從改變我們口中的一個詞開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