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再只會說 Take Care
了!一句「保重」,藏著你不知道的英文溫度
你是不是也常常在跟外國朋友說再見,或聽說他生病時,腦中只會冒出 “Take care”?
這句話沒錯,但你總覺得好像少了點什麼。就像你想給對方一個溫暖的擁抱,卻只輕輕拍了拍他的肩膀。那種想真心關懷,卻詞不達意的感覺,真的有點 frustrating。
問題出在哪?其實,不是你的英文不夠好,而是我們沒搞懂中英文在「表達關心」上的根本邏輯。
「保重」是萬能鑰匙,但英文需要專屬鑰匙
在中文裡,「保重」是一把神奇的「萬能鑰匙」。
朋友遠行,你說「保重」,是祝福。同事生病,你說「保重」,是慰問。家人勞累,你說「保重」,是心疼。這兩個字像一個溫暖的容器,裝滿了我們「希望你一切都好」的複雜心意。
但英文的邏輯更像一串鑰匙圈。面對不同的門,你需要用不同的鑰匙去開。
如果你只會用 “Take care” 這把最常見的鑰匙去開所有的門,有時候能打開,有時候卻顯得有點笨拙,甚至打不開對方的心門。
想讓你的關心真正傳遞到對方心裡?你得學會用對這三把「關鍵鑰匙」。
1. 「生病慰問」的鑰匙:Get Well Soon
適用時機: 當朋友、同事真的生病或受傷時。
這是最直接、最溫暖的慰問。別再用 “Take care” 了,那聽起來更像醫生給的通用建議。直接告訴他,你希望他快點好起來。
- 基本款:
Get well soon!
/Feel better soon!
(快點好起來!) - 誠意升級版:
Hope you have a speedy recovery.
(希望你早日康復。) 這句話稍微正式一點,但充滿誠意。
讓關心更有溫度的小技巧: 叫對方的名字。"Get well soon, Mike!"
遠比一句乾巴巴的 Get well soon
來得真心。
2. 「告別祝福」的鑰匙:Take Care
適用時機: 分別、掛電話、郵件結尾。
這就是 Take care
最適合的場景。它像一句溫柔的提醒,意思是「接下來的日子,要好好照顧自己喔」。它不是用在緊急狀況,而是一種日常的、持續的祝福。
- 經典用法:
Take care!
- 加強版:
Take good care of yourself.
(好好照顧自己!)
這把鑰匙的重點在於「分離」的情境,它為道別增添了一絲溫暖。
3. 「分擔壓力」的鑰匙:Take It Easy
適用時機: 當你看出對方壓力很大、太累、或過於緊繃時。
如果你的朋友為了專案連續熬夜,臉色很差,這時你對他說 “Take care” 就有點不痛不癢。他需要的不是一句籠統的祝福,而是「放輕鬆點」的許可。
- 直接勸說:
Take it easy!
(放輕鬆點!) - 具體建議:
Get some rest.
(去休息一下吧。) - 暖心提醒:
Don't push yourself too hard.
(別太為難自己了。)
這把鑰匙,能直接打開對方「緊繃」那扇門,讓他感覺被理解。
真正的溝通,是心意的傳遞
你看,學會這三把鑰匙,你的關心是不是立刻變得立體又精準了?
語言從來不只是單字的翻譯,更是情感與文化的傳遞。一句「保重」的背後,是我們希望對方「身體健康、心情舒暢、一切順利」的綜合心意。而學會用對的英文,就是學會將這份心意,準確地送到對方心裡。
如果你擔心自己的關心在跨語言溝通時失真,或想在對話中即時找到最貼切的那把「鑰匙」,像 Lingogram 這樣的工具就能派上用場。它內建的 AI 翻譯能幫你跨越語言的隔閡,不僅翻譯字詞,更能理解語氣和情境,讓你的每一句關懷,都充滿溫度。
下次,別再只會說 “Take care” 了。試著根據情境,拿出你那把最適合的鑰匙,打開一場更真誠的對話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