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ntChat Logo
Blog
← Back to 中文(台灣) Blog
Language: 中文(台灣)

為什麼你的英文「沒毛病」,但外國人聽了還是直搖頭?

2025-08-13

為什麼你的英文「沒毛病」,但外國人聽了還是直搖頭?

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嗎?

和外國朋友聊天時,你明明每個單字都說對了,文法也完美無瑕,但對方的表情卻變得有些古怪,氣氛瞬間降到冰點。

或者,你用翻譯軟體發了一段自以為講得很道地的話,結果對方的回覆卻是:「Sorry, what do you mean?」

我們常常以為,學一門外語,就是背單字、記文法,像組裝一台機器,零件都對了,就能運轉。但我們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:溝通不是組裝機器,而是做一道菜。

溝通的秘訣,不在於「原料」,而在於「火候」

想像一下,你是一位廚師。

  • 詞彙,是你手上的各種食材:牛肉、馬鈴薯、番茄。
  • 文法,是基本的烹飪步驟:先放油,再放蔥薑蒜。

大多數人學到這裡就止步了。他們以為,只要食材新鮮(詞彙量大)、步驟正確(文法沒問題),就一定能做出美味佳餚。

但真正的「大廚」都明白,決定一道菜成敗的,往往是那些看不見的東西:火候、調味、以及對食客口味的理解。

這,就是溝通中的「得體」。它不是指你說得「對不對」,而是指你說得「是否舒服」、「是否恰當」。

舉個最簡單的例子。

一位剛學英文的朋友,見到一位年長的外國客戶,熱情地打招呼:「How are you?」

從文法和詞彙上說,這句話100%正確。但這就像你在招待一位尊貴的客人時,直接端上了一盤家常拍黃瓜。雖然沒錯,但總覺得不夠正式,甚至有點隨意。在這種場合,一句更穩重的「How do you do?」才像是那道精心準備的開胃菜,瞬間就能提升整個宴席的格調。

說「對」的話,是技術;說「得體」的話,才是藝術。

小心!別把你的「拿手好菜」做成「黑暗料理」

跨文化交流,就像是為一位來自遠方的客人做菜。你必須了解他的口味和文化禁忌,否則,你的「山珍海味」很可能成為他眼裡的「黑暗料理」。

我聽過一個真實的故事:

一個中國代表團去日本訪問,回國時,日方送給帶隊的女團長一個精美的「狸貓」瓷器。

日方覺得,狸貓在日本文化裡象徵著招財進寶、生意興隆,是絕佳的祝福。

但中國團長卻是一臉錯愕。因為在我們的文化語境裡,「狐狸」或「狸」常常和「狡猾」、「狐狸精」這些負面詞彙連結在一起。一份善意的祝福,因為文化「調味」的差異,差點變成了一場冒犯。

這就像你熱情地給一位不吃辣的廣東朋友上了一道重口味的毛血旺,你覺得是頂級美味,他卻可能辣得說不出話。

很多時候,溝通的障礙並非源於語言不通,而是源於文化背景的隔閡。我們常常不自覺地用自己的「食譜」(文化習慣)去烹飪給別人吃,卻忘了問一句:「你喜歡什麼口味?」

如何成為一位溝通「大廚」?

那麼,我們如何才能掌握溝通的「火候」,讓每一次對話都恰到好處呢?

  1. 別只當「配菜員」,要當「品菜師」。 不要只顧著輸出自己的觀點,更要學會觀察對方的反應。他的一個微表情、一個停頓,都可能是對你這道「菜」的評價。多聽、多看、多感受,慢慢培養你的溝通「味蕾」。

  2. 了解你的「食客」。 跟你說話的是誰?是親密的朋友,還是嚴肅的商業夥伴?是年輕人,還是長輩?對話的場景是在輕鬆的派對上,還是正式的會議中?就像廚師會為不同的客人調整菜單,我們也應該根據不同的對象和場景,調整我們的溝通方式。

  3. 擁有一位「AI 副廚」。 在全球化的今天,我們不可能精通世界上每一種文化「食譜」。但幸運的是,科技可以幫助我們。

想像一下,如果有一個工具,它不僅能幫你翻譯「食材」(單字),還能告訴你這道「菜」(這句話)在對方的文化裡是什麼味道,應該用什麼「火候」(語氣)去說,那該有多好?

這正是 Intent 正在做的事。它不僅僅是一個翻譯工具,更像一個懂文化的溝通助手。它內建的 AI 能理解對話的深層含義和文化背景,幫你避免那些因「水土不服」而產生的誤會,確保你端出的每一句話,都讓對方感到舒服和尊重。

當你需要和世界各地的人交流時,不妨讓 Lingogram 成為你的「AI 副廚」,幫你把每一次溝通都變成一場愉快的「美食之旅」。


說到底,語言的終極目的不是展示你懂多少單字,而是與另一顆心建立連結。

真正的溝通高手,不是一個記憶力超群的「學霸」,而是一個懂得體察人心的「暖男」。

願我們都能從一個只會背食譜的「學徒」,成長為一個能用語言烹飪出溫暖與信任的「溝通大廚」。